📚《厭女的資格》📚
這本比作者的前一本《不只是厭女》好讀許多,前一本的前面幾章真的完全不知道是在幹嘛的,很難看下去。被前一本嚇到的可以給這本一次機會,真的好很多。
這本裡作者進一步闡釋了男性資格感這回事,同樣扣著她原先的付出/取用模型。也很好的解釋了我之前看一些身為母親的作者寫的育兒的焦慮和困擾的源頭是怎麼回事,之前看我只會覺得這些寫育兒的作者毛也太多了,這本則是解釋其中的機轉,那些毛怎麼來的。包括《你實在太累了,不是不會當媽媽》這本心理師媽媽的作品還有我最近看到的也是心理師媽媽的粉專都帶給我同樣感受,《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這本書裡也提到了不少。
第七章 不獲支持的女人——男人享有家務勞動的資格感很具體的描述了我前面說的情形。在異性戀伴侶關係中女人被設定成比男人更高的標準:維持家庭運作是"她的"責任而不是"他的",小孩也是"她的"責任而不是"他的"。
"當女人內化了自身被認定的義務,認為必須犧牲自己照顧他人時,就會產生情感和行為上的後果。她有可能會因為對男性伴侶究責而感到內疚與羞恥"
"於是,此處的問題之一,可能是女人對自身資格的認定——或者說,是女人缺少對自身資格的認定。某些女人可能不覺得自己有資格獲得公平的家務工作安排,並給予自己和丈夫等量的閒暇時間。抑或,她們可能覺得自己理論上有資格,但在現實中卻無法堅持,因為周遭的社會力量告訴她們不要堅持,還要她們永遠「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於是她們傳達給伴侶的訊息也是混亂不一致的,一方面覺得不公平、委屈憤怒怎麼都我做,但同時也容許另一半享有這種「不做的資格」,因為究責同樣對她們造成內疚感。
說到這個,其實我對於「快樂媽媽,快樂寶寶」這樣的說法是有點微詞的,不是說媽媽快樂不好,而是這被預設了媽媽快樂的原因是因為要提供更高品質的照護給寶寶。這有點像是給牛聽音樂因為牛心情好會產更多牛奶,但動機不是為了牛本身而是為了更多牛奶。
我值得快樂、值得好好照顧自己是因為我是個完整的人而不是因為我是媽媽、因為我被賦予的照顧者角色才值得被好好對待。
關於失衡的情緒勞動這點我也不買這個帳,我不在意有沒有被認定是好媽媽(說真的,關別人啥事啊!)。在家裡我和我家玫瑰花有同樣的資格休息和擁有自己的時間,我們互相配合而不是我委屈求全他心安理得,沒這回事!但至少這本書解釋了很多我觀察到的母職現象,那些感覺委曲、不公的同時又覺得內疚、自己不盡責的感覺是怎麼來的。
🔗《厭女的資格》
http://moo.im/a/134fsB
《你實在太累了,不是不會當媽媽》
http://moo.im/a/89AIOT
《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
http://moo.im/a/goxBJL
這本我之前寫的心得在這: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578115682406814&id=1549910091894050
#我的玫瑰花讀書筆記